直流系统构建与控制是中国电科院的重点学科。2024年,中国电科院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优化科研攻关模式,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产出,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全力推进科研改革系列举措落实落地。该院2024年以来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以上科技奖励32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95项,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38项专利申请,主导的13项国际标准、55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成为首批中央企业人才登高专项行动实施单位。
CPS7000型直流控制保护平台是该院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项目研究团队强化换流器能量平衡控制技术研究,从结构拓扑方面开拓思路,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架构和高带宽、低时延组网通信网络,实现平台的控制周期不超过50微秒、稳态控制精度误差小于0.5%,能够精准开展交直流复杂控制和保护。同时,平台核心元器件实现全国产化,为我国能源核心装备自主可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仿真技术是认知电力系统特性的关键手段。对电力系统的仿真模拟越准确,调度人员等对电力系统的掌控就越强,越有利于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的背景下,电力系统的运行越来越复杂,对仿真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研制了适用于大电网的电磁暂态仿真装置,重点攻克微秒级快速响应和大规模电力电子设备精准仿真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数十万节点级电网全电磁暂态精细化仿真,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电科院超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装置研究团队成员卓谷颖介绍。 近期,中国电科院正加紧推进2024~2026年第二轮三年期项目收益分红激励工作。此轮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涉及32项能源电力研究项目,首年度将有300多名一线科研人员获得收益。 聚焦科研去行政化,中国电科院优化科研攻关模式,创新“源端”激励机制,构建全员激励体系,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行“任务制”等新型科研攻关机制。2024年以来,该院“源端”激励和全员激励体系两项案例成果先后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典型案例。 中国电科院实施“源端”激励,不问科研人员的资历、职位,在科研人员提出创新想法的阶段就及时给予相关团队和个人可观的现金奖励和荣誉表彰,激发科研人员提出新理论、探索新领域的热情。 非共线反铁磁电流传感器项目是中国电科院“源端”激励项目。项目执行负责人之一、该院电力智能传感专家梁先锋介绍:“电流传感器是测量电流的重要装置。在电磁材料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以铂锰、锡锰为代表的非共线反铁磁材料具有抗强磁干扰的本征优势,便提出一种基于非共线反铁磁材料制备电流传感器的新技术。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大量程、快响应、高可靠的隧穿磁阻传感器,更好适应电网电流测量监测工作需求。”2024年以来,该项目团队经过不断研究论证,通过仿真揭示出非共线反铁磁磁隧道结机理,探索分析铂锰、锡锰薄膜材料制备方式方法。 围绕全员激励体系建设,中国电科院关注经济、荣誉、成长、环境4个维度,贯通业务链、人才链、生态链3条路径,推出16项激励举措,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一年多来,中国电科院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院学术技术委员会三级架构,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加快重大实验能力建设,推进检验检测和科研分离,有力支撑服务电网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无
下一篇:人事丨国网直属单位一把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