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市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313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智能微电网”建设,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带来了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挑战。智能微电网通过其内部能量管理系统,能够对分布式新能源进行就地聚合、优化配置、平滑波动,最大程度地实现“就地消纳”,减轻了主电网的调峰压力和远距离输电的损耗,部分解决了新能源“并网难”问题。发展智能微电网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途径。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有: Part.01 支持政策 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鼓励各地结合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电力领域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实施细则(试行)》,允许微电网主体通过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市场运行。杭州市202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杭州市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探索开展以光伏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项目建设,并对光伏项目给予0.2元/瓦的建设补贴。2023年出台《杭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加快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同时,2023年-2025年间杭州市均出台了迎峰度夏(冬)电力保供补贴方案,对参与调峰的用户侧储能进行放电补贴,其中2025年方案还将V2G充电桩和换电站顶峰放电列入补贴范围。 技术规范 2016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发布了二十余项微电网国家标准及团体标准、行业标准。随着近两年来新能源大规模普及,以及储能技术的快速商业化,微电网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相关技术标准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仅2025年就有7项国家标准正在修订或起草,已建立起覆盖微电网规划设计、调试运维、并网、运行模式、控制与保护、监控系统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同时,微电网标准制定工作也已向分支领域延伸,如团体标准《建筑智能微电网技术标准》(T/CABEE 106-2025),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及园区范围内的交流电压等级为1kV或直流电压等级为1500V及以下的建筑智能微电网建设。 试点示范 2021年,省能源局组织开展浙江省新型电力系统试点项目申报,杭州市西子航空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萧山泛亚运零碳微电网示范工程等项目入选。2023年,省能源局组织第二批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申报,萧山“千瓦可控、度电可调”低碳园区示范项目、中恒电气“零碳”智慧未来工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杭州西站交能互补一体化项目、钱塘风光储氢多能互补零碳柔直示范工程等项目入选。2025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申报,萧山江南科技城“智能协同、绿色互联”微电网群、杭州余杭科技城主配微一体高可靠都市电网示范、临建高速交能融合智能微电网、富阳多元融合智慧山岛微电网等4个微电网项目经省级评审后推送至国家能源局参评。 面临形势 一是应用场景受限。杭州市是资源小市,风光资源相对匮乏,土地面积受限。如严格按照国家能源局“以新能源为主要电源、具备一定智能调节和自平衡能力、可独立运行(孤岛运行)”定义来看,绝大多数场景并不符合智能微电网要求,更多是以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形式体现。二是企业意愿不强。杭州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8%以上,电力供应、电能质量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企业建设光伏、储能等主要考虑经济收益。且光伏余电直接上网价格高于谷电价格,在现行政策体制下,储能利用谷电收益更大。因此,企业投资光伏、储能积极性很高,投建微电网特别是能源管理系统意愿不强。三是盈利模式单一,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目前浙江省微电网用户主要依靠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储能两充两放“峰谷价差” 来节约用能费用。虽然2025年起,微电网用户通过虚拟电厂等聚合平台也可参与电力市场日前需求响应(2025年浙江省已开展10次日前削峰交易),但其他调频、黑启动、系统备用等服务尚未被纳入市场交易范围。四是安全风险仍旧较大。作为微电网核心的储能,其安全性仍是第一考虑要素,近些年来,国内外均有储能电站安全事故发生。鉴于此,杭州市电化学储能电站防火设计导则要求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及以上(包括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的储能厂房或预制舱不应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半地下)等建筑和场所。 Part.02 梳理重点应用场景,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针对高端制造业与工业园区、数据中心与算力中心、重要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商业综合体与大型社区、偏远旅游景区与乡村等场景,结合用电需求(电能质量、稳定性)、电网架构、风光水资源、安全要素等,充分论证后选取适宜发展路径,列入“十五五”重点推进计划,确有必要的,争取国家电网、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总结试点项目经验,优化发展策略 充分分析总结不同试点项目、不同微电网的典型结构和特征,进一步优化微电网在源、网、荷、储、系统建设、二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方案与原则,差异化指导企业开展微电网建设。同时对项目运营模式选择及项目建成后运行优化问题做深入研究,制定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调度运行策略,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加强政策衔接服务,突出安全管理 一是做好上层政策衔接和宣贯,推进国家及省微电网、光伏、储能、风电、电力市场等政策在本地区落地生效。同时,会同国网供电公司等单位编制微电网技术标准汇编,指导企业建设。二是加强能源主管部门与住建部门、经信部门业务联动,打通部门隔阂,推动光伏、储能、充电桩等不同业态实施联合备案制度,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为企减负。三是加强项目安全管理,联合应急管理、住建、消防救援等部门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完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把好备案关、建设关、运维关。 聚合微电网资源,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 加强《浙江省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细则(试行)》《浙江电力领域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文件宣贯,协助微电网主体开展注册接入、能力认证、运行监测等工作。积极引导微电网接入市级虚拟电厂平台,聚合资源参与浙江省电力市场交易,并根据省政策适时推进与电力现货市场衔接,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
上一篇:无
下一篇:中国华能组织架构介绍